首页 资讯 图书 书法 画作 文稿 学术 品牌 制度 组织 我们
 
 
 
从陕西文学影视健康发展谈“高建群艺术社区”建设
日期:2020-08-05  来源:高建群艺术社区  作者:高建群艺术社区    关注:89810

  2020年伊始,新冠肺炎疫情席卷中华大地,给国家和人民,特别是湖北人民、武汉人民造成重大的生命和财产损失。目前,在举国共同努力下,新冠肺炎疫情在国内得到了有效的控制。从疫情爆发初期到现在,涌现出了许许多多可歌可泣的抗疫故事和英雄人物。

  疫情发生以来,全国各地传统文化艺术家精心开展“抗疫”作品创作,这些作品感情真挚、语言优美,具有较强的艺术性和感染力,起到了抚慰伤痛、温暖人心的积极作用。其中,著名作家高建群创作的《我的避难所——高建群大疫百日作品百集汇选》,表达对生命的敬畏与思考,讴歌了中华民族面对灾难万众一心、众志成城的宝贵精神及作家对人文事件的梳理、理论提升、哲学思考,展现了在党中央、国务院统一领导下,一场抗疫阻击战中表现出来的政治优势、制度优势、体制优势,彰显了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强大生命力和优越性。但是,仍有极少数文化艺术家,将道听途说、未经证实的内容创作出来,不仅在国际上抹黑了中国形象,也让中国来之不易的抗“疫”成绩打了折扣。

  “检验一名文化艺术家的主观愿望即其动机是否正确,是否善良,不是看他的宣言,而是看他的行为(主要是作品)在社会大众中产生的效果”。社会实践及其效果是检验主观愿望或者动机的标准。如果作者的文化艺术实践行为是处于明确的目的和本人的主观愿望,又符合社会道德原则,并有益于他人和社会,那么他的行为就是道德的。

  作为文化艺术创作的主体,无论是传统艺术家还是网络艺术家,都应该有一种对道德的追求。应该充分认识到自己的行为对他人、对社会、对民族、对国家的重要意义,从而用共产主义道德调节个人与他人、个人与集体的利益关系,使得自己创造的作品能充分发挥社会主义教育功能。有的艺术家创作的作品,带有某种功利性、局限性,表现出一种“小我”的情感,或者为了一己“名利”,宣扬错误思想,不能给读者积极向上的力量。

  当前,网络文化艺术已经成为了重要的文化现象,更是年轻一代阅读的重要文化资源。到2020年3月,仅我国网络文学用户规模达4.55亿,较2018年底增长2337万,占网民整体的50.4%。截至去年,仅阅文公司便向海外授权的作品就达到700余部。中国的网络文化艺术已经可以和美国好莱坞、日本动漫、韩国电视剧并称为世界四大文化现象。鉴于此,“文化艺术+互联网”如何更好发展,是此次事件中摆在我们面前的问题。

  经典的文化艺术作品之所以经久不衰,是因为他们所描写的人性始终是保留的,他们的作品始终是贴合时代的、贴合人心的。高建群先生的《最后一个匈奴》为什么叫好?因为他写出了真正的社会,他反映出了真实的社会问题和人性,而不是自己的一厢情愿。

  在“陕军东征”发生时隔近27年之际,我们再次回顾陕西文学创作的经典片段,有诸多思考。

  2011年4月,陕西作家“东征”作品首度“触电”了。根据“陕军东征”“三驾马车”之一的高建群长篇小说《最后一个匈奴》改编的电视剧《盘龙卧虎高山顶》登录CCTV-8黄金强档播出,这也是“影视陕军”2011年登陆央视的首部作品,“文学陕军”和“影视陕军”实现了跨界“联姻”。该片由曾执导《大秦帝国》《特殊争夺》等剧的延艺出任导演, 剧中充满陕北风情,沟壑纵横、沉稳凝重的黄土高原上, 烈性的陕北汉子、泼辣的陕北婆姨演绎了一幕幕充满血性 的故事,展示了一部厚重雄浑的高原史诗,一经推出便收视率一路攀高,大获口碑。

  1993年出版的小说《最后一个匈奴》是高建群的主要代表作。作品展现了三个家族、两代人波澜壮阔的人生传奇,并将他们的命运与20世纪中国最伟大的一场革命紧密地结合在一起。作者高建群有长期在陕北生活的经历。陕北位于黄土高原中部,这里干旱少雨,土地贫瘠,生存环境恶劣,经济、文化相对落后、闭塞。光绪年间翰林院大学士王培葬曾用一句名言精典地概括了陕北高原黄土文化的独特性“圣人传道此处偏遗漏”。陕北人粗犷、雄健、 坚忍顽强,自由不羁。这里有昂扬悠长的信天游,狂放遒劲的腰鼓,也有凄凉哀怨的哎呐声以及更多的充满神秘与激情的生命原生状态。由于此处属于向草原文化的过渡地带,多受西北游牧民族的影响,而少了儒家文化程朱理学的桎梏,而使之具有更多的西部文化特征。

  《最后一个匈奴》更是我们解读雄伟、奇崛、浪漫的西部文化的钥匙。 诱人的传说,鲜活的民谣,神秘的自然现象,狂放的喚呐,特异的剪纸……让陕北这块贫瘠的土地焕发出迷人的光彩。

  主要人物杨作新颇有“匈奴”人的质感,他既有胆又有谋,也有行侠仗义的慷慨,在危难之时又有忍辱负重顾全大局的豪气与胸怀,他不同于其他革命历史题材小说中的英雄 人物,更像是民间津津乐道的江湖侠士。在他身上,只有西北人雄健的活力和强大的生命力与坚韧达观的精神,而没有了儒家传统在心灵上的沉重负荷。作家试图从历史和文化的高度去展示远离儒家文化的蛮荒之地更接近自然的人性和性风俗的自然化。

  《盘龙卧虎高山顶》以陕北民歌信天游贯穿始终,推动剧情,观众时刻能够感受到陕北音乐的独特魅力,给观众呈现了一个原汁原味的黄土坡;改编后的电视剧在保证原作精髓、保留主要角色精神的同时,增加了故事发生的线条,增强了故事性和冲突感。剧中的小人物充满喜剧色彩,令人忍俊不禁,诸多人物的命运因时代动荡而在剧中交织相连、起伏跌宕,并由此形成彼此间的矛盾冲突,演绎出一个个引人人胜的故事、扣人心弦的事件。

  中国西部是我国文化资源的宝库,中国西部文学与西部影视构建了我国文化艺术版图极具个性特色的一部分。在漫长的历史积淀中,西部以其独特地域特征孕育出具有鲜明特色的地域文化。

  依托得天独厚的地域文化资源和人才优势,陕西曾在2001年提出了打造“文学陕军”与“影视陕军”两翼齐飞的品牌口号。

  近年来,陕西发挥文学创作优势,整合影视生产资源,共制作了180部近4000集电视剧,其中包括像《激情燃烧的岁月》《西安事变》《大秦帝国》等鸿篇巨制。《图雅的婚事》《团圆》《隐形的翅膀》《纺织姑娘》等影片先后在国内获奖,不少电视剧在中央电视台播出,在全国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形成了以“文学陕西”为先锋,以“影视陕军”为驱动的双品牌形象。

  《白鹿原》《最后一个匈奴》《大平原》《统万城》《平凡的世界》……在西安这片卧虎藏龙的土地上,诞生过不知多少响当当的文学作品,这笔丰厚的文化资源一旦与影视联姻,就能让无数观众在银幕中见到自己心目中的关中汉子、陕北婆姨,还有那为守卫家园而浴血奋战的无名英雄。从电影《图雅的婚事》《纺织姑娘》“惊艳”世界,到电视剧 《大秦帝国》在网络与电视上的开疆拓土;从电影《白鹿原》实现“文学陕军”与“影视陕军”的跨世纪接力,到电视剧《盘龙卧虎高山顶》让《最后一个匈奴》时隔17年走上荧屏。给一个支点,撬动一个产业。

  从黄天厚上走出的“文学影视陕军”不仅向世人展示了陕西独有的历史文化和人文魅力,更是在全国打响了自己的品牌。地域风俗的气质与人物的性格融为一体,交相辉映。叶广岑笔下的《青木川》曾让陕南小镇“青木川”一夜成名,这部小说的故事将被搬上荧屏,陕南风情将以画面的形式被一一呈现。同时,电视剧《盘龙卧虎高山顶》对于陕北民俗风情的展示,电影《白鹿原》对于关中文化、历史、生活的诠释,电视剧《陕北汉子》对陕西汉子爽朗、豪迈气质的塑造……都凸显出浓重的陕西元素。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对于陕西文学影视发展需要一面旗帜,对于西部文化的传承需要一个中心,这是“高建群艺术社区”创建的初衷,也是一代陕西人的使命。

  因此,我们对于“高建群艺术社区”发展制定了第一阶段的工作目标和任务:

  一、建立针对文化艺术大家的服务平台,引导文化艺术家正确使用网络平台,虚心接受公众监督和批评。

  二、与主流媒介平台建立合作机制,推动“文化陕军”与“影视陕军”的协同发展和建设,推动文化艺术创作提质增效及文化品牌的打造。

  三、以区为单位建立文化艺术创作奖励制度,鼓励艺术家走出家门,走到一线,深入实地的采访、观察,创作出符合时代主旋律的优秀作品。

  四、与中国作家协会、中国美术家协会和各级作协、美协共同发起“青年艺术家培养计划”,建立艺术创作“导师制”,加强和促进文化艺术的健康发展。

作者后记

  近来有朋友问我为参与做“高建群艺术社区”,从一开始,我就想明白了——这是一位战士对于自己精神“领袖”的追随和对革命事业的孜孜不倦。

  推动“文学陕军”与“影视陕军”融合再发展,是高建群老师的夙愿。在这一事业上,我能做的就是整理整理素材,多拍一些照片和音视频素材,也算是实现了儿时的“作家梦”。这个梦想让我从心底就对优秀的作家非常崇拜!高建群先生,无疑就是我心中的丰碑!

  通过与高建群老师相处,我感受到先生立身正直、处世厚道、待人真诚的生活作风和高洁的情操,无不给我以帮助和启迪。这将是伴随我一生成长的财富。

关于我们 - 规章制度 -  组织架构 - 联系方式
Copyright © 2024 www.gaojianqun.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陕ICP备20007593号-1 联系电话:134-8810-4732
为推动文化艺术普及创新与传承,大秦印社邀请著名作家高建群先生共同发起高建群艺术院,旨在凝聚和引领新生代文化艺术创作,营造崇德尚艺浓厚氛围,为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陕西大秦印社非遗文化传媒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未经大秦印社或高建群先生书面授权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微信公众号